<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赤旗卷白沙 一心跟党走

        信息来源:海南日报2020年04月21日11571

        一座面容沉静、目光坚毅的半身铜像矗立于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东侧的白沙起义纪念园一隅,大理石基座上用楷书题有“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9个字。

        1943年,正是王国兴带领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苗族群众揭竿而起,发动了震撼全琼的白沙起义。这一壮举不仅为琼崖特委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开启了黎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新路。

        不堪压迫,白沙举义旗

        1943年8月12日,拂晓前的深山黎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鸡鸣二遍,来自白沙、元门、牙叉等乡的4000余名黎族群众终于按捺不住,手持粉枪、弓箭、钩刀和锄头、木棍,如同决堤之水般朝国民党反动派冲杀而去。

        时光回溯至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军铁骑践踏琼岛,为保存实力,琼崖的国民党当局龟缩至五指山山区一带。仅白沙县就聚集着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琼崖专员公署以及儋县、临高、感恩等8个县政府。他们畏敌如虎,却对手无寸铁的黎族苗族同胞耍起了威风。

        “那时候‘国贼’经常来村里催粮收税,奸淫掳掠更是常有的事。”家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的王玉娥老人,难忘那段屈辱岁月。

        黎族苗族同胞步步隐忍退让,国民党则愈发变本加厉,不仅巧立名目,以“抗战粮”“官长粮”“参议粮”“军服费”“草鞋费”等横征暴敛,更制造了多起触目惊心的屠杀惨案。

        是继续忍辱偷生,还是另寻生路?

        黎族头人王国兴在乡亲们的呼声中找到了答案:不反抗、不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

        1942年,王国兴多次召集各保保长秘密商议起义事宜,最终决定于1943年8月17日卯时揭竿起义。然而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5天,白沙一区的男女老少们出于形势所迫,实在忍无可忍,提前打响了第一枪。至此,以黎族人民为主、有苗族群众参与的白沙起义终于拉开序幕。

        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区2万余名黎族苗族同胞分多路参与战斗,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政人员300余人,缴获枪支、子弹一大批。历经半个月的激战,驻在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部队被全部赶出,起义取得初步胜利。

        辗转曲折,一心跟党走

        然而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仅为当地百姓换来一个多月的宁静。

        1943年9月底,国民党调集1000多兵力,分为三路,向白沙人民猖狂反扑。原本以为敌人不敢再来,起义军没有战斗准备,加上武器简陋,又缺乏军事知识,伤亡十分惨重。

        在王国兴、王玉锦等人的带领下,弹尽粮绝的部分起义队伍撤退到什寒山和鹦歌岭一带。彼时适逢山区雨季,起义队伍已是衣不蔽体,国民党展开血腥屠杀的消息又不时从山脚下传来,几乎快要将黎族苗族同胞逼上绝路。

        族人的活路到底在哪儿?王国兴和起义群众们突然想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打“国贼”的事迹,很快下定了决心,“找共产党去!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我交代王朋充速带陈育祥……引路去找红军……我就带56(五六个)人去百沙乡(白沙乡)……找红军。白沙乡符松龄派符贵与王定江去找……到9月14日只见符贵与……回(来)说找不着红军,王定江半路碰(到)国民党兵(被)捉去杀死了……”从王国兴留下的一份手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寻党之路并不顺利,“国贼”甚至高价悬赏要他的头颅。

        然而王国兴并没有被吓倒,不久后他再次派人分三个方向寻找共产党。经过辗转打听、托人带路,吉有理一行终于在中共儋临联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找到了救星。“共产党啊!快去救我们黎人吧!”刚见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四支队队长马白山等人,吉有理等人便放声大哭。眼前这一幕,同样让后者激动万分,“我们也正在找你们!”

        很快,琼崖特委相继派出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和先遣部队进驻白沙,这让该地区武装斗争的性质和内容渐渐发生了新变化。

        1944年12月,王国兴来到已改编为琼崖独立纵队的驻地澄迈县六芹山,与琼崖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冯白驹一见如故。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自此开启了黎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新征程,也为我党我军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送上了一把“金钥匙”。

        黎汉团结,开启新征程

        不论以何种角度审视,白沙起义都是琼崖革命斗争史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节点。

        1945年夏天,琼崖特委决定成立挺进支队,加速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原先我党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作一直很难开展。”在琼中县委党史县志研究室退休干部谢晋颀看来,白沙起义动摇了国民党顽固派在五指山山区的统治基础,无疑为我军大部队进驻五指山扫清了障碍。

        对于王国兴在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中发挥的作用,冯白驹后来回忆说:“当年如果没有王国兴的支持,我们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这一评价并非夸大其词——彼时,王国兴先后建立了猛进队、英勇队、区常备队、乡常备班、村后备队等武装,并动员黎族苗族人民积极支前和踊跃参军,极大充实了琼崖革命武装力量。

        事实上,富有革命传统的黎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知进行过多少次英勇斗争,都未能逃脱封建社会农民反抗斗争的失败命运。直到白沙起义冲破传统斗争的窠臼,将自己的民族斗争纳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才有了转机。

        黎族人民选择了跟党走,也得到了最好的回馈。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中共琼崖特委通过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清匪反霸等一系列斗争,推翻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势力,黎、苗等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被乌云笼罩的五指山山区终于迎来曙光。

        岁月见证着黎村苗寨的变迁,如今再次来到王国兴的家乡、起义将士们曾战斗过的地方——番响村,会看到一幢幢淡黄色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崭新的篮球场、主题公园及文化广场掩映在群山之下,与不远处的白沙起义纪念园遥遥相望。

        (本文原载于2020年04月06日《海南日报》)

        编辑  梁利军

        审核  卜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