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通辽市直属机关工委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载体 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农牧民群众得实惠

        信息来源:2016年10月10日15161

          为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平台,通辽市直属机关党工委从2012年开始每年选派2000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嘎查村包村联户,开展对口帮扶。加大下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派、管理、考核力度,工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下基层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强化日常督查,落实帮扶工作经费,建立问责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切实让机关党员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累计为贫困嘎查村争取到帮扶项目12大类950个,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累计87570.5万元,投入物资955万元,发放救助慰问金475万元。机关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活动已经成为通辽市听民声、解民困、惠民生的品牌工程,实现了下派干部受教育、扶贫增收见实效、机关工作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的综合效应。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干群结对包联机制夯实帮扶责任。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厅级干部包镇、处级干部包村、科级干部联户,从2012年开始每年选派2000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嘎查村包村联户。目前全市127个市级机关、397个旗县机关组成435支驻村工作队,重点包联全市435个贫困项目嘎查村,选派“第一书记”、嘎查村主任助理435人驻村任职,明确了厅级干部每人包联30户、处级干部每人包联15户、科级干部每人包联5户的精准帮扶责任,达到每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有一个定点包联单位,每个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都有机关干部帮扶,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建立365beat版app_365bet官网娱_下载bst365首家下基层扶贫增收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做到了包扶工作到村、到户、到人,有规划、有项目、有实效,实施统一“台账式”信息化管理,规定包联干部与原工作单位脱钩,实行“困难群众不脱贫,机关干部不脱钩”工作制度。每一名下基层的党员干部都建立民情日志,真实记录群众所需、所求、所盼,以及为群众办实事情况,同时将各包联干部的姓名、电话号码、所在单位及职务制作成包户联系卡,发给所包联的贫困户,方便群众与包联干部联系。活动开展以来,各级领导干部走访调研慰问7000余次,包村联户干部驻点工作每月达到10天以上,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31000余人次,全市所有贫困嘎查村均编制了四年扶贫增收规划,每年有切实可行的年度帮扶计划,确定了主导产业和增收项目,找准开展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二是实行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助力基层发展。各级包联单位和下基层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老乡家中,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与群众交流,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统筹各类涉农部门,坚持用好扶贫资金、整合项目资金、广筹社会资金,按照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每年整合各类资金20多亿元投入到下基层干部包联的重点贫困嘎查村,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式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充分挖掘各级包联单位和干部的行业优势,广泛为包联的嘎查村和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帮助结对共建嘎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指导嘎查村推行“532”工作法,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矛盾排查化解等基层基础工作。 

          三是完善跟踪考核评价机制树立正确导向。将下基层扶贫增收活动列入对旗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实绩考核体系,同步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所有下派干部集中精力进驻包联点开展工作,推进对贫困群众帮扶的常态化。制定下发了《通辽市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活动包联单位及下基层干部选派管理暂行办法》《通辽市下乡驻村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暂行)》等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出台了下乡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严格执行季度督查、半年调度、年终考核的工作制度,切实加大跟踪问责力度。近三年来,通辽市直机关党工委进村入户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督查15次,深入贫困嘎查村405个,召开扶贫增收工作调度会7次,工作部署暨表彰会议3次;先后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下基层干部予以记个人二等功10人次、记个人三等功50人次,表彰下基层先进集体200个,下基层先进个人520人次,并将下基层工作实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先后约谈工作滞后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7人次、召回下基层干部5人次,书面通报帮扶工作滞后的市直机关党组织19个。通过严格问责、奖优罚懒,形成了包村领导率先垂范、联户干部主动进村入户的生动局面。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各级包联单位和下基层干部深入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向后进嘎查村选派第一书记、指导推行“532”工作法、强化新任职干部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累计培训嘎查村干部3279人次,整顿转化后进基层党组织147个,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200余件。 

          二是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把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饮水、行路、就医、上学等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包联干部累计走访慰问特困群众38560户,为困难农牧民解决实际问题16000多件。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解决好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脱贫攻坚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辽市直属机关工委将机关党建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开展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工作,通过深化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让机关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有效落实各类扶贫项目、整合各类帮扶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既是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平台,同时也是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现实需要。通辽市直属机关工委通过认真总结以往经验,从夯实包联责任、整合帮扶资源、完善管理机制、严格干部考核等方面入手,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进一步调动了全市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下派干部受教育、扶贫增收见实效、机关工作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四赢,并探索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体制机制。 

                (通辽市直属机关工委供稿  责任编辑卜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