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2014年08月27日28101
带着责任下去 带着任务回来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 黄 娴
核心阅读
连续3年,贵州省每年都有数万名机关干部奔赴农村。他们足迹遍布全省所有村寨,制定村级发展规划6.74万个,扶持项目15.83万个。他们化解基层矛盾,服务困难群众,并带动基层党组织茁壮发展。驻村干部从外来“大领导”,变成了村民的“家里人”。
村里来了“大领导”
从摸清情况到制定规划,3年来扶持项目15.83万个
“没想到省委书记和我们同吃同住。白天,他走村串户熟悉情况;晚上,和村民、老师、干部座谈,很晚才回来休息。”
6月24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青山村村民王彦平站在家门口,依依不舍地送走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这位特殊的“驻村干部”在他家住了3天2夜。
最近几年,贵州快步追赶,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发展进入最好时期。然而历史欠账较多,同步小康任务艰巨,农村更为突出。2010年底贵州开始开展干部驻村活动,3年里不断把政策、人、财、物倾斜基层,激活农村发展潜力。“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总动员令一发出,2011年“四帮四促”活动中,全省1.1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联系帮促1.3万个基层单位、3.1万困难户;2012年“帮县、联乡、驻村”活动中,2万名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2013年派出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帮助农村同步小康。
今年2月27日,六盘水市水城县红岩乡苏家寨村迎来一位“大领导”,省农委来的高级畜牧师。听说要和村民同吃同住一年,村里炸开了锅。“村里穷,没多少致富门路,你来了就有希望了。”初次见面,支书杨显能说出大家内心的期盼。
望着村民渴盼的眼神,“大领导”陈国南和4名驻村队员顿感重任在肩,和队员昼夜调研,半个月时间访遍全村12个组。“搞好发展,如果家底不清,做什么都是一笔糊涂账。”
几番思虑、几番交流,苏家寨加快发展的规划渐渐在陈国南脑中清晰:寨里水源好土地多,各小组差异化发展种植养殖业。土鸡外观美肉质好,可注册“乌蒙凤凰头”搞养殖项目;优质土壤适合种太子参,领着村干部外出取经,制定《苏家寨村九组发展太子参种植项目计划书》。“绝不能让农民守着金山、银山饿饭。”
“80后”大学生村官杜以贵2011年底被选派到安顺市轿子山镇水洞村当驻村干部。精瘦、黝黑的外形,小杜已成为标准的山里汉。水洞是一类贫困村。从实地勘察到测量绘图,从报告撰写到企业联系,小杜一年内一手完成《轿子山镇水洞村村级发展规划》、《西秀区轿子山镇水洞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扎实的报告成功吸引投资2800万元,目前花卉苗木基地已开工建设。
3年来,很多这样的“大领导”当了“小村官”,他们跋山涉水,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不一样的干事方法,足迹遍布全省所有村寨,累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6.74万个,扶持项目15.83万个,传授技术38万次,提供信息194万条。
村里来了“家里人”
从调解纠纷到服务村民,干部驻村很温馨
6月22日,天气虽然炎热,贵州丹寨县王家村王兴培一家心里倍感清凉,平静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欢乐,主要是因为多了一个“家里人”,省长陈敏尔吃住在家里。
3天时间,王兴培一家吃什么陈敏尔就跟着吃什么,串门聊天,看望周边村民,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王兴培说:“他工作起来和我们种庄稼一样用心。”
“有事找安平,这小伙子像家里人,处处为我们着想。”每当听到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水桥村村民这样夸自己,州水利局驻村干部陈安平就很有成就感,更加坚信,驻村这一年,要做好“家里人”,说好“家里话”,办好“家里事”。
村民金友华家的土地要被征收,地上是苗圃,政府补偿按棵数而不管树的种类,双方僵持不下。陈安平算一算,政府补的是平均价,总的说群众没吃亏。“就算不吃亏,谁不想多得一点钱,何况种之不易,怎样合理地让百姓得的更多。”陈安平不厌其烦地跑部门咨询,多次专门赴省城请搞专业的朋友出主意,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好买家,把树种悉数买走。
“我有点唠叨,安平这孩子,耐心地听不嫌烦,最多时听了60多分钟,深一脚浅一脚为我们跑来跑去。”金友华老人说。陈安平驻村不到3个月,成功为水桥村化解大小矛盾纠纷22件。
2012年7月18日,省交通运输厅驻黔西县雨朵村干部萧静在村委会二楼住处的门突然被推开,70多岁的孤寡老人张大兴进来说家里没油了。萧静起身泡茶,让老人坐下聊。他发现老人手指甲很长,里面污垢多,就问:“您老指甲好久没剪了?”老人回答:“好久了,眼睛不好,不敢剪。”
萧静立即掏出指甲刀帮他剪好。然后,又蹲下把张老伯的鞋脱掉,准备修脚趾甲。老人死活不肯,“强行”脱掉鞋,眼前的景象让他眼泪直打转,老人脚趾甲长得都卷进肉里面,两个灌了脓,气味难闻。萧静把老人每个脚趾甲修好,洗擦干净敷上消炎药。事后,他想到村里还有很多空巢老人,就定时到敬老院或者家里给20多位老人修剪指甲。
萧静当晚在日记里写道:对百姓用心就是对国家尽责,尤其是对老人,要把他们当自己的父母,要给他们更多关怀。“雨朵是我家,家里人的感觉很温馨。”
村里来了“当家人”
从征求民意到加强监督,干部在基层实践中锻造成长
一件小事,让长期在省科技厅工作的郭丹对驻村工作有了全新认识。去年12月,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沙坝村驻村工作组准备帮村里建一座小山塘。最初,当家主事的郭丹认为给钱给物建成完事。可村支书慎重地提出个问题:山塘建好后,使用权具体归谁?假设人或牲口掉进山塘里,责任谁来负?
支书的提醒,让郭丹很意外。工作组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发现事情不简单:选址得讲究,要离大家田地差不多远;平时维护是专人还是大家轮流;山塘被损害谁负责修补,钱从哪里出,等等。经过一周研究,各方都相对满意的方案出台。
修建小小山塘,给郭丹驻村工作上了生动一课,觉得村里这个“家”不好当,主不好做。郭丹深有感慨:“机关工作,很多时候想当然,制定政策也想当然,到了基层,做事如不扎实,好心会办错事、办坏事。”
让才干锻炼在基层,让作风转变在基层,让形象展示在基层。选派干部驻村,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求,要驻村干部拜群众为师,在工作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增强群众工作能力。
黔南州委组织部干部杨杰勇所驻龙里县羊场镇岱林村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中垫底。村里共9个小组,村民纠纷多,缺乏凝聚力,某些小组长办事优亲厚友,威信低。杨杰勇决定群众直选培养各小组“当家人”,根据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确定候选人,公布每个人情况,自制“土选票”,最大限度让村民参与,公开透明,5个村民自选的小组长上任。杨杰勇说,“组长官小作用大,他们离群众最近,是党的神经末梢。”
截至6月,贵州3万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组建的临时党总支开展活动773次,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3万次,这批深入农村的外来“当家人”,正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
黔东南州气象局驻村干部杨腾轩在剑河县南哨乡反召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开展好工作,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这里苗族、侗族聚集,自己不会说苗话、侗话,到村民家中走访,每次都让村干部充当翻译,“二手话”影响效率不说,还时常出现信息传达错误。
杨腾轩利用每晚村民农闲下来的时间,到家里和他们拉家常,连猜带蒙加上手势比划,给自己营造熟悉的语言环境。两个月下来渐渐能够听懂苗话侗话了。杨腾轩在日记中写道,通过学习语言这件事,我发现,面对驻村诸多困难,要想当好家,遇难事千万不能绕道过,唯有刻苦啃下“硬骨头”,方能赢得村民信任。
(转载自7月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