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用好南昌起义红色资源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南昌学习平台2021年07月13日31550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纪念地”和“红地标”,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思想和卓越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21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深刻指出,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江西南昌是一方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的伟大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当前,南昌全市上下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这座精神“富矿”,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南昌市党员干部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努力在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中挑重担、走前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昌起义红色资源中蕴藏着“红色密码”,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南昌起义蕴藏着“忠于信仰”“听党指挥”“敢于斗争”“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等红色基因,是南昌市红色记忆与红色资源中最核心的元素、最独特的禀赋,也是我党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辉煌伟业的“红色密码”。用足用好用活这一具体生动、鲜活有力的红色资源,有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昌起义爆发于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出路、革命处于即将被扼杀的危险境地时,面对“敢不敢革命”和“怎样坚持革命”两个根本性问题,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白色恐怖中奋起反抗,用忠诚坚定的革命信仰首次实践了“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忠诚于信仰、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组织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对信仰的忠贞,才有了危难之际石破天惊第一枪的英雄壮举,才有了南下征程中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英勇顽强和牺牲奉献。南昌起义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南昌起义红色资源中蕴藏的共产党人信仰之崇高、信念之笃定、信心之坚实,正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密码,是学史增信的信仰之源。

        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贯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大势。学史明理,关键在于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勇敢地起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来改造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模糊和迟疑。南昌起义,是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革命政权的英勇尝试,本质上就是一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指导下建立新政权的英勇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军队必须是人民自己军队的论述,也为南昌起义建立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指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南昌起义红色资源,有助于从党的建军历史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把党的百年奋斗延伸向未来。

        南昌起义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学史崇德,就是要从这些英雄人物和革命先辈身上感悟并崇尚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展现出来的为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怕牺牲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崇高品德,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坚守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南昌起义的酝酿、决策、打响、转移过程中,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和目标,南昌起义的将士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示出百折不挠、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起义部队南征之时,正值南方盛夏酷暑,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加上给养困难,严重缺乏医疗保障,劳师远征,行军艰苦异常,不少官兵病死在行军路上。虽历尽千辛万苦,然救民之志不变,战士们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本色。从胜利占领南昌城到历经艰难险阻会师井冈山,这一路征战、一路艰辛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为民奋斗的高尚情怀支撑着他们顽强斗争、奋斗不息,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谱写了一场有声有势、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趋势更加显着。用南昌起义英雄事迹激励我们提升政治品德和精神境界,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奋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南昌起义红色资源彰显了为民奋斗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关键要知行合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践行根本宗旨的行动自觉。在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之时,就确定把开展土地革命作为起义的旗帜。因此,起义的政治纲领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维护工农利益。南昌起义胜利后,《南昌民国日报》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提出要“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一洗武汉少数中央委员妥协迁就之怯弱态度,须正确而勇猛的(地)以此种革命主张号召天下,唤起民众。”强调应“尽力而能,以废除苛捐杂税,革去一切秕政弊端,以实现本党代表平民利益的主张”,继续鲜明提出了为实行解决土地问题而奋斗的口号,充分体现了起义将士为民奋斗的初心本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能够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八一南昌”特色品牌日益深入人心,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昌起义在南昌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留下了深刻、隽永的烙印,使“八一”成为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最鲜明的符号。历届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南昌起义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持续优化改造场馆,保护利用革命文物,深入挖掘精神内涵,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擦亮了“八一南昌”特色品牌。南昌起义孕育的革命精神已逐渐渗透、融合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既在精神实践领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又在社会实践领域“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成为南昌市不忘初心谋发展的动力源泉。

        “八一”史诗立体呈现。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场馆,具有高度统领性、普遍认同性和鲜明指向性的文化正能量特质,是最现实、最直接和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南昌起义的发生地,南昌市把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厚实的土地,把“八一”符号融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场馆改造,保护利用革命文物,有效地提升了民众对英雄城市的认同感。八一广场是英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52年,通过五次全面提升改造,现已改造成为南昌的“纪念广场、城市客厅”,形成了“两轴、四区、多点”的景观结构布局:展现中国共产党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发展历程的穿越之轴、北京路与展览馆之间的怀念之轴,以纪念塔为标志的纪念区、南端的追忆区、以8块浮雕为载体的怀念区和北端的市民休闲区等四大功能区以及全国最大的矩阵式音乐喷泉等诸多景观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优化整合,对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等“一馆五址”进行整合优化,对革命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丰富展陈内容,新增了VR体验区,重新开放了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恢复了贺龙指挥部旧址二楼当时的原貌,全面展现出南昌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历史。与此同时,在南昌市“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中,在新城区增添了一系列红色地标。新增的红色新地标,与老城区的红色旧址遥相呼应,使南昌的八一记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了一个日益完备的文化体系。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伟大的革命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南昌起义英雄壮举形成的八一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军事斗争史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同构成了我们党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一直以来,南昌坚持用南昌起义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来熔铸城市精神,打造市民精神家园的鲜明坐标,引领市民精神价值取向。南昌以建军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八一精神的精神内涵、核心要义、规范表述等方面的研究,使其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又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南昌人民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积极组织各界专业人士对南昌起义的历史、八一品牌以及八一精神进行研究提炼,组建“八一精神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召开理论研讨会,推出《英雄的城市·不朽的精神》系列理论研究成果;邀请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部队代表来昌讲述革命故事,组织座谈、走访和慰问驻昌部队、老干部、老战士及遗属烈属等系列拥军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南昌起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开展八一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八一军旗红——八一南昌起义故事读本》,让八一精神历久弥新,绽放时代之光。

        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红色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利用红色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进一步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南昌市充分利用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这座精神“富矿”,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专业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开辟学生课外实践“第二课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依托馆藏、教育为本、注重特色”为思路,针对青少年推出了原创展览“永远的榜样——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生平业绩展”,并开设研学课程《走近周恩来 永远的榜样》,通过把陈列展雕琢成研学教育的精品工程,使之成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材;先后与12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共建合作,结合八一建军主题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全国科普日等多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假期,开展小红星讲解员、开办大学生实景课堂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了红色教育的新课堂。作为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南昌市委党校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在主体班开发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 弘扬伟大八一精神》等理论课程,依托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现场教学基地,开发了《铁心跟党走》《八一枪声见初心》等现场教学课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鼓足干劲,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天下英雄城”品牌家喻户晓。南昌市以弘扬八一精神、传承英雄基因为总基调,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崇敬为核心,打造南昌“天下英雄城”城市品牌。2017年是八一南昌起义暨建军90周年,做好90周年的纪念活动,既是南昌城市宣传的重要契机,又是英雄城南昌的重要使命。因此,南昌设计安排了6个方面12个项目的纪念活动,打造了影视精品,拍摄电影《建军大业》和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军魂》,举办精彩纷呈的中国军事美术展和摄影展、备受关注的中国(南昌)军事影视节,通过让军事影视进院线、进电视、进网络、进学校、进社区等,掀起军事影视热潮,提升南昌军事文化形象;连续举办5届中国·南昌国际军乐节,和世界共同奏响英雄赞歌,擦亮“天下英雄城”的城市名片,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天下英雄城”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日本东京银座分别投放英文版、日文版“天下英雄城”南昌城市形象片,多维度向全球展示南昌市红色文化形象;以军事体育作为突破口,借助“八一南昌”合作共建托起军人的荣耀和丰碑,把“用好军体项目落户南昌机遇,打造南昌体育名城”写进了2019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办好‘天下英雄城,激情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做好‘八一南昌’职业赛事服务保障工作,把南昌打造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名城”写进了2019年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借助八一军体运动队团体落户契机,打造“八一南昌”体育主场,唱响体育城品牌,续写践行和弘扬八一精神的新篇章。

        从“研、管、用、学”等方面发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持续激活城市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当前,南昌市正在加快建设英雄之城,着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忠诚、最讲政治的城市,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南昌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南昌起义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持续推动“八一南昌”特色品牌塑造,让“天下英雄城”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坚持深化研究,做到“述之有道”。要准确完整地表述南昌起义孕育的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须在跨学科交叉的视域中,建立以哲学为灵魂、历史学为根基、社会学为枝干、文化学为核心的多向度、多学科、多领域方法论谱系来予以研究。要组织专家学者分批分组深入全国各地的相关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收集整理南昌起义历史资料,系统挖掘历史典籍、档案文献、民谣故事等各文化遗产中的相关史实资料,建立健全八一精神研究资料库,在党校、市属大专院校组建“南昌起义暨八一精神”研究、宣传队伍,做到八一精神研究进课题、宣传进课堂、学习进高校,推动“八一”品牌在较大范围内深入学习、深入人心。

        注重建章立制,做到“管之有力”。要立足长远、联合开发,建立红色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提升整体效能。南昌起义红色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党性教育和红色精神传承,由专业权威部门主导,建立联合开发机制,请专家进行总体定位设计,参照上海中共一大旧址纪念馆改造、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标准,大规模改造、提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整体规划、景区建设、环境配套“三位一体”强力推动红色城市建设。要从战略高度实现统一管理,打破过去红色资源利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成立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组成的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协作,确保项目运行顺畅,解决目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场馆规模小、观众容纳量小、陈列面积小的现状,特别是解决停车难、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要出台相关条例规范红色资源的使用,学习借鉴上海市红色资源利用的经验,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列入名录予以保护,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对具体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融合发展,做到“用之有效”。要加强“南昌起义+红色旅游”的协同融合,南昌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以南昌起义为代表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南昌起义战斗地点等,以及起义部队从南昌到井冈山沿途征战所留下来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红色景点,打造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南昌起义红色旅游线路,既要突出南昌起义的核心地位,又要结合南昌其他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既要突出自身“人民军队摇篮”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又要与井冈山、瑞金、赣南等革命摇篮、革命精神相互呼应,创建多位一体的整体性红色旅游文化。要推进“南昌起义+干部教育”的协同融合。南昌起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干部教育的活教材,应参照遵义干部学院、古田干部学院、沂蒙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经验做法,高水平、高标准加快推进“八一干部学院”建设,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以建设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干部学院为目标,打造“三基地、两中心、一论坛”,将南昌市红色培训、古色文化、金色产业、绿色生态、优良家风作为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南昌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要深化“南昌起义+军民融合”的协作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南昌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成为助力南昌市发展的强劲力量。因此,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自觉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经济建设总体布局,融入改革创新具体实践,着力加强在基础设施、信息科技、力量体系、人才培养、通用保障、双拥共建等领域的统筹融合,在平战一体的国防动员体系、军民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的技术产业体系、军地人才双向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区位优势的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加大多元创新,做到“学之有乐”。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新趋势,树立大宣传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各级党组织要担负领导责任齐抓共管,各级各类各条战线的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将对南昌起义的宣传广泛深入地融合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个领域中,形成强大合力。比如,参照福建省龙岩市近年集中创作的《古田军号》《绝命后卫师》等一批革命题材作品经验,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全面展示南昌起义的光辉历程、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向建军95周年献礼。要积极适应精神传播、文化生产等手段的变革,推动精神文化与科技创新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力前行。比如大力开发南昌起义的相关文化衍生产品,借鉴“海上文创”上海首家文创产品博览交易平台建设经验,成立南昌“八一”红色文创产业联盟,建立南昌红色旅游文创产品集中销售区(点),条件成熟后设立红色文创产品展销会,培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红色文创市场。要从受众的需求中寻找合理、高效的宣传方式。按照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的理念要求,坚持从群众的创造中寻找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利用好新时期的呈现手段,如VR、MR、全息影像等技术,活化再现南昌起义的历史场景;用好微信、微博、微视频、电子音乐、实景演艺、沉浸式演出等传播渠道和新的传播手段,让南昌起义红色资源被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尊崇和向往。

        (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南昌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南昌市史志办编审)

        责任编辑 卜凤义、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