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成玉福:上甘岭的“战地夜莺” 冒着炮火对敌广播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扬州学习平台2020年12月29日15961

        “抗美援朝老兵飙劝降英语被关注,其实战场上还有专门的劝降广播队。”今年92岁的江苏扬州仪征市抗美援朝老兵成玉福称,他就参加过劝降广播队,手摇发电机持续播放,年轻时自己还说过朝鲜语、英语,如今岁数大了,已经忘记不会说了。

        成玉福

        村干部带头入伍奔战场

        成玉福老人耳朵听力不好,这是因为当年在战场上当炮手,打的炮多,听力受损,几十年也没恢复。1928年出生的他,是家中兄弟四个中的老大,上过两年小学,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于1947年9月结婚,1950年7月因勤劳肯干被村民选为村干部。1950年全国招兵,当时成玉福每天动员大家参军,想到自家兄弟四个必须要带头去,他便和妻子商量好自己去参军。

        1951年1月,成玉福报名参军。1951年2月,他随着24军接兵人员从江苏镇江坐轮渡过江,坐火车到浙江嘉兴24军72师驻地,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步兵连六〇炮班,随着部队过江入朝。

        成玉福老照片

        上甘岭上,他成了兼职“夜莺”

        1952年12月30日,元山港志愿军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指令,立即紧急行军去上甘岭接防15军,此时15军由于多番与敌人激烈血战,伤亡惨重。部队分批白天休息、晚上紧急行军赶往上甘岭。成玉福所在连队到达上甘岭,防守五圣山前方的597.9高地,兄弟连队防守537.7高地,两个高地像两把尖刀插向敌人,防止敌人进攻。

        成玉福说,炮兵班主要是配合部队反击时进行火力压制和掩护,当时部队反攻行动时,常播放军歌鼓舞士气,反攻结束后撤时会播放《王大妈要和平》,主要防止部队迷路,让部队向着声音方向撤。

        平时不进攻时,敌我双方进入防御阶段。成玉福所在的炮兵班不打炮了,就被抽调去帮助广播站摇发电机播放劝降书。为了不被击中,他们经常把喇叭放在树上,离得远远的,手摇发电机广播,用英语、朝鲜语播放,有时一个人一摇就是一两个小时,大多时候是夜间广播,后来他们被美军称为干扰军心的“夜莺”。

        “听得多了,就能模仿几句,现在都记不清了!”成玉福称,儿子告诉他,外地有位抗美援朝老兵飙劝降英语成了网红,这勾起了他的回忆,自己曾经也是一位在战场负责朝敌人阵地广播劝降的“夜莺”。

        思念牺牲的战友,难忘战地烽火

        成玉福回忆,那时夜间手摇发电机播广播,白天还要去山下挑水吃,经常遭遇敌人袭扰和滥炸,一次激战中,敌人一枚炸弹把仪征一起去的张姓战友炸飞,最后战友牺牲了。

        这种敌我双方的反复战,一直持续到《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24军撤往后方开始休整,成玉福因在夏季反击战及炮兵支援作战中表现英勇,被朝鲜授予两枚立功纪念章,他也多次荣立三等功。

        回国休整那段时间,成玉福协助班长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与实践、训练战术。后来炮兵班班长转业,成玉福接任班长,继续带领大家学习与训练,由于表现突出、成绩显着,他于1954年6月入党,1954年12月被部队记三等功一次。

        复员后,成玉福回到仪征工作,每每想到牺牲的战友,他忍不住眼泪直流,感慨胜利来之不易。张姓战友牺牲的日子,也成了他的纪念日,那一天他会小心翼翼地把奖章拿出来,睹物思人,战场上的一幕幕又呈现在他的脑海中。

        责任编辑  卜凤义、任翀